涟水县为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号召各级党员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激发党员干事创业新活力。
干部党员带头干,铺好村民“幸福路”
走进皂角村,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民宿,平坦的水泥路连接着村庄的每家每户。“以前的路坑坑洼洼,平时还可以忍一忍,但一下雨就是水坑和稀泥,溅得满腿都是。”一谈起过去,老百姓的“话匣子”便打开了。
皂角村原来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虽然处在南集镇的中心地区,但是缺少发展思路。“自从张书记担任我们村党支部书记后,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平整土地、整治废塘,不仅环境越来越美,村里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李大爷高兴地说。皂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退伍后变加入到乡村振兴“领跑者”队伍中来,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回到村里后,他仍然保持着入伍时雷厉风行、身先士卒的作风。“我要求我们‘两委’班子做任何事都要做出表率,不能让群众把我们的事情做了,那样还要我们干什么!现在我是专职村书记,收入高了,信心足了,心神也定了,让皂角的村民幸福就是我唯一的任务。”
近年来,涟水县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注重从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实施“乡村振兴”领跑者培育计划,通过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梳理村发展制约难题和基层党建存在的薄弱环节,分类建立“乡村振兴瓶颈信息库”。建立“1+N”帮带机制,从淮安乡村振兴学院、市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县融媒体中心等单位选聘“帮带导师”帮助村级发展出谋划策。
无职党员做在前,开辟致富“新门路”
气温日渐下降,涟水县条河村的食用菌产业园内逐渐热闹起来,近百万只菌棒被铲车送进大棚,菌香充满着整个产业园。在产业园里见到周玉俊的时候,他正在和职工们查看今年菌棒的长势情况,她是强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领办者,也是条河村的致富带头人。说起菌菇种殖,周玉俊的话便多了起来。“农业项目风险大,见效慢,都是靠天吃饭,我们菌菇的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温度过高过低都不适宜。”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学习、思考,周玉俊与12名群众一起,搭建了30个高标准温控大棚,配套了400平米的冷库,带动80名农户入院务工,人均增收2万余元。
当然,菌菇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19年,因为操作失误,导致收成不行,甚至出现亏损的现象。然而周玉俊并没有泄气,她主动对接菌菇养殖专家,请专家到现场把脉问政,同时不断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就是这样东奔西跑,公司的发展思路逐渐清晰起来,第二年便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大家跟着干也越来越起劲了。
涟水县把发挥无职党员作用作为推动基层党员干事创业的重要抓手,让无职党员由“无职”到“有为”。通过开展无职党员情况摸排,按照无职党员特点邀请参与矛盾治理、村务监督、人才推荐等方面工作,并组织无职党员学习法律政策、农业技术等技能,最大化发挥“无职”党员在带领村民增收、解决基层难点问题等方面作用。
退休党员发余热,修筑乡村“书香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涟水县范荡村课外辅导站,离退休老教师王久生正在带领南集中心小学的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围在王久生身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为了解决孩子们放学早、托管难的问题,涟水县主动在党群服务中心、党员中心户等地开设“课外辅导站”,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减轻父母教育管理孩子的压力。很多老党员主动加入到教学行业中来。“每天能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感觉自己都变得年轻了。”王久生高兴地说。依托退休老党员教师打造课外课堂,不仅能够解决父母的压力,还能够发挥出老党员的作用,充分利用老党员政治素质强、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威信高的特点,在教学中能够结合自身的事例,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家长把孩子托付给他们也更加放心。
近年来,涟水县围绕离退休老党员特点,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优势,引导广大离退休党员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服务,推动将离退休党员群体力量转化为提高基层服务水平、加强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政治资源。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社会公益事业,在党史专题宣讲、我为群众办实事、疫情防控方面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初心,彰显离退休党员干部亮身份、担责任、建新功的时代价值。
(作者单位:中共涟水县委组织部,本文首发于2021年11月9日《交汇点新闻》)